魚油黨參護肝片、艾灸拔罐美容儀,社交內卷疊加疫情,讓養生橫跨三代、蔚然成風。為迎合消費需求,一大批品牌或崛起或改變,傳統邁向潮復古、養生疊加新消費,只為趕上大健康這條快車道,也由此催著一批產業崛起。
從機能食品到醫療器械,從健康管理到養生服務,健康問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引起全民關注。今年兩會工作報告就提出要“促進全民健身蔚然成風”,十四五規劃和2035綱要同樣提出到2035年建成“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大健康產業疾步而行,帶來萬億市場估值,不少大佬認為下一個首富必然誕生在大健康版塊。
然而,產業發展迅速也帶來一系列問題:對大健康相關產品的有效性質疑一直存在;養生是否是智商稅的疑問也不絕于耳;健康相關理念的培育仍然不足;隱性饑餓、長期引用純水導致的礦物質缺乏等長久存在的問題在火熱市場下并未得到解決。
隱性饑餓:吃了等于沒吃?
在中國人健康的老大難問題中,隱性饑餓長期“榜上有名”,這是一種身體必備營養成分缺失導致的健康問題,缺失的營養素包括礦物質、脂肪酸、維生素等等。長期缺乏某些營養元素將導致健康隱患,比如長期的礦物質隱性饑餓將增加出生缺陷、發育遲緩、多種慢性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骨質疏松、腫瘤等)的發生風險。
國際微量元素行動組織曾對全球80多個國家進行評估,發現隱性饑餓危害著世界上1/3的人口健康,中國屬于較為嚴重的國家之列。2015年衛健委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就顯示,我國居民多種微量營養素的實際攝入量遠低于推薦攝入量。然而,很多人并未將此問題放在心上,直到身體出現不適前往就醫才了解。
近年來,受到“健康中國2030”國家政策、人口老齡化、疫情等因素的影響,國民健康意識達到前端的高度,不少人開始培養定期運動、輕膳食的健身習慣,但隱性饑餓這一早已有之的問題,卻始終未能引起相當的重視,在“吃飽”向“吃好”這一思維方式的轉變依然進展緩慢、任重道遠。
為了解決“隱性饑餓”問題,專家學者們提出不少建議,如均衡膳食、健康飲水(利用正確喝水來補充營養素)等等辦法,尤其是健康飲水,被視為是對抗隱性饑餓的絕佳方式,也是最易實現的方式。
清華大學前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博士生導師王占生教授《健康的水》一書就顯示:人體必須的礦物質中有5%-20%是從飲用水中獲得的,水是礦物質最好的載體,且對于人體來說必不可少,這也是學術界科研專家們較為一致的看法。
自然水體中含有鈣、鎂、鈉、鉀、碳酸氫鹽等多種溶解性礦物離子,而這些礦物質無一不是身體必需元素。鈣、磷、鎂是骨骼和牙齒的重要組成,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需要鐵,對人體發育有重要影響的甲狀腺素中含有碘(這也是早前提倡食用碘鹽的重要原因),鎂更是人體內近千種酶的輔酶。
自然水體中的礦物質有多重要,由此可見一斑。作為非常優質的礦物質來源,自然水體能夠對膳食中的礦物質起重要補充作用,某些在膳食中含量不高或者不易吸收的礦物質,飲水獲取成為人體得到它們的重要途徑。
不過,天然水雖好,但很多天然水并不適合直接引用。以往從安全角度出發,大家喝的水多為煮沸的自來水、超市購買的純凈水、或是在家中安裝凈水器,但不少水的特點是安全,但卻不一定健康,原因之一就是很多礦物質在水處理過程中流失。
比如煮沸的自來水。前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王占生教授就曾表示,二次煮沸后的自來水中很多礦物質無法保留,燒水加劇了礦物質的流失。
比如凈水機過濾后的水。以市面上常見的反滲透純水機為例,反滲透技術在徹底除去污染物的同時,也徹底地改變了水的天然屬性,其過濾出來的是失去了原有的硬度、堿度以及其他多種礦物離子的去礦物質水(demineralized water),也就是只含水分子的純水。根據WHO的官方文獻、國內外學者的論文,均論述了長期引用這類純水的健康風險,比如增加心血管疾病、骨質疏松、腫瘤等的風險。
想喝到一杯“健康”的水,似乎并不容易;何種標準的水才能稱之為一杯健康好水,似乎也很難界定。
健康飲水新“標準”出爐
國際水質與健康研究專家、陸軍軍醫大學舒為群教授認為,健康飲水應該滿足三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安全無害,二是礦物質平衡,三是飲水量足夠。
去年8月,舒為群教授在第五屆飲水安全與健康行業博士論壇上,再次就健康飲水問題展開論述。在當前我國已經實現全面小康的情況下,我國居民的膳食不平衡問題依舊非常突出,尤以礦物質不平衡最為嚴重。比如,囿于長期高油高鹽的飲食習慣,不少居民在鈉和氯的攝取上過量,而鈣鎂等礦物質攝取嚴重不足,其中鈣的平均攝入量甚至沒有達到營養推薦量的50%,缺口非常大。鎂相對較好,但從全民來看也是處于邊緣性缺乏的狀態,大多數攝取量只有營養需求量的80%左右。
礦物質是人體不可或缺、但又不能自行合成、必須依靠食物攝取的營養素,飲用水自然就成為鈣、鎂等離子的重要補充來源。
“現行的飲用水國標主要從安全角度考慮,較少考慮水中有益礦物質離子的保留值與適宜值。”舒教授在論壇期間如是闡述。
站在消費者角度來看,什么樣的水可以稱為健康好水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哪種凈水技術能夠實現鈣鎂等礦物離子的有益補充?市面上林林總總的凈水機品牌,自己又要如何篩選?沒有可信任的標準,怎么判斷凈水機是不是對得起售價,能否滿足期待?
作為長期聚焦空氣、水、食物三大基礎元素的廚電品牌,制定出一個能被行業信任、能被消費者認可的標準,方太似乎責無旁貸。為此,方太牽頭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制定出行業首部選擇性過濾凈水技術標準。
這一標準主要有兩大特點:1.同時針對重金屬的去除率和礦物質的保留率,提出指標要求與測評方法;2.提出“選擇性過濾”的標準,過去行業內標準主要面向反滲透、納濾、超濾等凈水處理裝置,對凈水機的選擇性過濾功能并無規定,這一標準就填補了空白。
這一標準已于近日舉辦的“2022中國環境及健康家電高峰論壇”上發布。新標準的提出符合健康飲水的大趨勢,其中相關數據標準值的制定,為以后行業在凈水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提供了更加科學和有益健康的依據。對于消費者來說,以后在購買凈水設備時,也有了可參考的指標。
無論是對于行業還是消費者,新標準的提出意義深遠。
如何能喝到一杯健康好水?
全世界具有國際權威性、代表性的飲用水水質標準有三部: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飲用水水質準則》、歐盟(EC)的《飲用水水質指令》以及美國環保局(USEPA)的《國家飲用水水質標準》,他們關于優質飲用水的定義大同小異:潔凈且富含天然礦物質的水才是好的飲用水。
然而,事實是目前市面上的凈水機很難同時滿足健康和安全兩個要求。
目前主流凈水技術主要以超濾和反滲透為主:普通超濾技術可以保留礦物質,但無法濾除重金屬;普通反滲透技術能夠過濾重金屬,但無法保留礦物質,且很多為外資品牌。
在2017年之前,要想在過濾重金屬的同時保留礦物質是一件極難做到的事情,2017年11月,一項新的原創凈水技術——“NSP選擇性過濾技術”通過行業專家驗收,徹底改變了這一行業現狀。
“NSP選擇性過濾技術”由方太歷時8年時間獨立研發,并于2019年實現量產。去年6月,這一原創凈水科技亦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發明專利證書(專利號:ZL 2017 1 0982839.3)。
NSP選擇性過濾技術的亮點是凈水膜色譜的選擇性過濾原理,基于這一原理制出來的膜絲可將重金屬離子(如鉛鎘鉻砷)牢牢鎖定在凈水膜上,而對部分人體有益的礦物質離子(如鈣鎂離子)則能夠順利通過。據權威檢測報告顯示,該凈水膜色譜對鉛、鎘、鉻、砷的去除率均達到了與反滲透技術相同的水平,對鈣、鉀、鎂、鈉等有益礦物質的保留率達到100%。
這就意味著,使用這一凈水技術能夠幫助消費者通過喝水補充鈣鎂等元素,真正實現健康飲水,為解決隱性饑餓問題提供有效解決方案。
過去,中國絕大多數凈水機廠家只能買進口的膜自己卷制成濾芯,或者買現成的濾芯自己組裝。中國工廠普遍缺乏膜自生產力,那些能生產膜的企業,對膜技術的改進能力也有限,導致長時間以來大部分凈水濾芯被國外壟斷,國內凈水技術研發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
NSP選擇性過濾技術的出現,表明中國企業在國內凈水行業中也擁有著與國際專業水平接軌的原創濾芯制備能力,填補了目前凈水膜行業的技術空白,被業內人士譽為“至少領先行業20年”。據第三方權威家電數據公司報告顯示,方太母嬰級凈水機單月銷售已成功突破萬臺。
今年因為疫情,2022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AWE)未能如期召開,不過,作為博覽會重要日程之一的“2022中國環境及健康家電高峰論壇”,已于4月21日在北京達美藝術中心順利落幕。在論壇上,方太官宣了四件凈水大事,其中就包括上文提到的NSP選擇性過濾技術和行業首部“選擇性過濾”凈水技術標準的推出。此外,方太也牽頭成立促進健康水事業發展共同組織,并聯合《中國消費者》雜志社啟動《健康水科普手冊》項目。
喝水這件事已然十分重要,需要學界和業界的齊心協力,從觀念普及到產品供給,真正給消費者提供一杯健康好水。
從健康飲水到大健康產業
凈水機既是家電產品,也是大健康產業的一部分,其普及推廣和日益擴大的市場規模,跟大健康產業的蓬勃發展脫離不開。
近年包括凈水機在內的大健康細分產業數量急劇增加,產值也達到峰值,且頗受資本市場歡迎,投融資數量和金額迅速上升。根據普華永道數據顯示,2020年大健康市場規模達13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3%,中國目前已經躍居為全球第二大市場。國家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同樣顯示:2030年健康服務業總規模要超過16萬億元。
健康飲水作為跟國民健康息息相關的產業,必然有更廣闊的未來,越來越多的資本密切關注這些行業和頭部企業,以期乘上時代發展的東風。企業要發展,同樣離不開資本的扶持,這其中,科技創新就成為企業勝出的資本跟底氣。
2022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強調確保科技政策扎實落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各省市**相繼出臺政策支持。凈水技術的突破只是中國智造的一個小小縮影,在龐大的市場中,科技創新會成為中國企業的自發追求,以創新科技樹立“科技自信”!